日產汽車COO古普塔(Ashwani Gupta)先生
目前,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根據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NEVs*)新車銷售量達將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售量各占50%。收緊碳排放權配額,有助于達成這一目標。雖然法規的頒布不斷推進電驅化的發展進程,但真正推動這一趨勢的仍是熱衷于先進技術的中國消費者。
中國是日產汽車最大的消費市場,其銷量在全球總銷量的占比達35%以上。作為電動汽車的先行者,日產汽車在中國市場大力推動電驅化的發展進程。在今年四月舉辦的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上,日產汽車宣布將繼續不遺余力地布局電驅化,并在展會期間展示了全新純電動跨界SUV車型——日產Ariya,以及前所未有的融合動力——日產e-POWER技術,向參展觀眾充分展現了日產汽車在電動汽車領域70余年的傳承。
在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上展出的全新純電動跨界SUV車型——日產Ariya
電驅化是“Nissan NEXT企業轉型計劃”的關鍵部分,預計到2023財年末,日產汽車的純電動車型和搭載日產e-POWER技術的電驅化車型年銷量將超過100萬輛。在眾多轉型的驅動因素中,最重要的便是消費者,以及他們對于電動汽車的訴求。我們傾聽消費者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超出預期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熱衷于先進技術的消費群體。他們不斷激發汽車制造商提供更先進的創新技術。他們希望成為汽車領域的先行者,走在汽車技術的最前沿。
日產全新純電動跨界SUV車型——日產Ariya,即將與中國消費者見面,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到2025年,我們將為中國消費者提供9款電驅化車型。此外,還將采用更多中國本地的產品和技術,使制造、駕駛電動汽車變得更便捷,同時減少因運輸汽車零部件產生的碳排放。
在發展電動車型的同時,日產汽車將日產e-POWER技術作為企業未來產品戰略的重要支柱。無需接入外部電源,日產e-POWER技術將為消費者提供比肩純電動汽車的駕駛樂趣、靜謐性和平順的加速感,同時還能享受如同燃油車一般的駕駛自信和使用便利性。
前所未有的融合動力——日產e-POWER技術
作為前所未有的融合動力日產e-POWER技術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技術創新。與混合動力技術不同,日產e-POWER技術的汽油發動機所產生的能量并不直接用于驅動車輛,而是專用于發電。今年9月,中國市場首款搭載日產e-POWER技術的車型在天津車展首次亮相,將滿足中國消費者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到2025年,中國市場將有6款搭載日產e-POWER技術的車型。
中國市場首款搭載日產e-POWER技術的車型
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造車新勢力不斷加入。通過大數據調查,我們持續傾聽消費者意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們在選購汽車時的需求。例如,有些消費者仍喜歡在實體店購買,而有些消費者則喜歡線上購車。為了同時吸引這兩類消費者,我們正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創建日產城市中心(Nissan City Hubs)——將電子商務和概念店進行結合。通過展示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并提供無縫的線上線下體驗,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體驗日產汽車的途徑。
中國汽車市場激勵著我們以新的方式來進行車型設計和產品營銷。購車用戶的增長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使得中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將會助力我們進一步贏得市場占有率,因為真正推動電驅化進程的是消費者。未來,我們將繼續向中國乃至全球市場重新定義移動出行的未來,并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令人興奮的創新技術。
*新能源汽車指純電池電動汽車(B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和燃料電池汽車(FCEVs)。
日產汽車在中國:
日產汽車在中國的發展始于1972年,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產汽車在中國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日產汽車在華的全資子公司與日產汽車公司一起管理在華投資。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作為日產汽車與東風汽車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旗下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東風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分別負責日產品牌、英菲尼迪品牌和啟辰品牌乘用車業務,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和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日產、東風雙品牌LCV產品的主要發展基地,致力于成為輕型商用車(LCV)領域不同細分市場的專家。2020年,包括進口車、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在內,日產汽車在華銷量超過145萬輛。
更多關于日產汽車在中國的新聞信息,歡迎瀏覽日產中國官方網站及微博、微信:
關于日產汽車:
關于日產汽車的產品、服務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信息,歡迎瀏覽日產汽車新聞網站nissan-global.com,或關注日產汽車的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和LinkedIn賬號獲取更多資訊,訪問 YouTube觀看最新視頻。
日產中國官網將使用Cookie技術為您帶來更好的網站體驗,如果您瀏覽此站點,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該技術。更多內容請參閱 《日產中國隱私政策》 。